•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778260188A/2022-01171

  • 文件名称:

    金华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布机构:

    金华市体育局

  • 成文日期:

    2022-11-08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日期:2022-11-08 11:09:58 来源:市体育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体育运动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根据《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行动纲要》《关于推进健康浙江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体育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按照加快健康浙江建设进程与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的目标要求,结合金华建设体育强市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和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民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健身指导更加普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市政府将“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为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8平方米。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600场以上,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良好局面。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城市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均达到100%。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00多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含学生)比例为28.4%;《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达到93.7%。

    2.竞技水平持续提升,项目布局更加优化。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成功申办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亚洲运动会足球小组赛和藤球比赛。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取得成效,注册运动员7159人,新增击剑、拳击、空手道、马术等13个大项;培养二级以上等级运动员681人,向省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人才56名。竞赛成绩有所突破,共获省级以上竞赛冠军352人次;在浙江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获得64.5枚金牌,奖牌总数132.5枚,总分1387.75分,创造我市参加省运会现场最好成绩。承办亚洲田径大奖赛、中日韩田径锦标赛、全国藤球锦标赛、首届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等省级以上赛事60多场。举办金华市第九届运动会,青少年单项比赛达到80多项次。建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83所、省级89所。常驻足球俱乐部20家,青少年足球队240余支,参与足球运动青少年人数超10万人。市区10个省运会新建场馆建设全面启动。

    3.体育产业成果丰硕,项目创建全省领先。2019年金华市体育产业总产出227.47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76.94亿元,占GDP比重为1.68%,体育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体育企业数位居全省前列,体育企业在中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入库数达到9942家,在全省位列第二。体育产品、体育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国70%的平衡车、60%的跑步机、70%的渔线、60%的扑克牌产自金华,拥有全国最大的山地车毂轮曲轴生产出口企业。金华市列入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个。2020年,全市体育彩票销量累计13.95亿元,排名全省第4。推出全国首家数字化体育和体育运动银行。全省首创运动休闲、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体育+”特色村(居),成为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金华实践。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短板,全民健身资源和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700万人,由此带来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型公共设施供给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仍有差距。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发展不平衡,锻炼人数不平衡,人员结构不平衡。群众体育亮点不多、品牌不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渠道还显单一,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调动不足。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力度不够,科学健身服务网络亟待完善。

    2.竞技项目发展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项目争金夺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健全,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优势项目提升空间有限,潜优势项目整体缺乏后发优势和潜力,冬季项目仍处于空白状态。竞技体育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竞技体育发展仍然依靠政策和保障等要素驱动,创新不足;科学化管理和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项目发展基础薄弱,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新的困难。竞技体育综合成绩在全省处于第8位的局面未有改变。

    3.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5%,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占比不足10%,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制造业差距较大。产业分布不均匀,义乌、永康、武义体育产业效益较高,永康占体育制造业近70%份额。运动休闲项目规模较小,虽有武义、磐安等地建成的航空营地、运动休闲景区,但缺乏优质高端产品。赛事影响力较弱,虽有“山水四项公开赛”“中药寻宝公开赛”等本地品牌赛事,但均由政府部门主导,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品牌赛事影响力较小。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担当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按照“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工作总要求,以“拼搏实干、争先进位”的奋斗姿态,将体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一流的业绩打造具有金华辨识度、体现引领示范作用的体育“金”字招牌,书写更多的体育改革发展“华”彩篇章,为加快高质量健康浙江和体育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做出新贡献。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按照全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之一的定位,将金华打造成为与“建设体育强市,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健身运动活力城”“训练竞赛先锋城”“体育产业示范城”“体育治理创新城”,成功塑造金华“体育新都市”。体育现代化县(市)创建卓有成效、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竞技体育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体育治理“五个走在前列”,体育发展赋能“大都市”“大花园”建设,交出金华体育发展的高分答卷。

    ——完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金华市本级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3个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更加完善,每万人全民健身组织数达到5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4人;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更加丰富,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含学生)达到94.5%以上。

    ——立足全面提升与特色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全面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项目进一步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增长点得到充分挖掘,足、篮、排三大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功承办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竞技运动水平有效提升,确保省运会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4位,金牌总数达到245枚以上,其他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争创优异成绩。市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各市、县(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建立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市、县两级体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树立高质量体育产业自主品牌,体育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两个一批建设取得成效,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省运动休闲乡镇3个以上。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优秀项目和体育示范企业11个以上,创建30个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建成30个“体育+”特色村(居)、5个“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政策机制保障更加有力,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打造智慧运动场所标杆,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造中国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省前列。

    ——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进一步确立“体育事业是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的共同事务”的理念,明确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选择承接的社会组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编入目录的社会组织。进一步优化结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体育资源供给,设立8个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项目。以篮球、足球协会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参与改革的各级体育协会超过12个。制定《基层体育组织培育管理办法》,促进草根体育组织健康发展。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先进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健身活动遍布城乡、健身文化影响社会”的健身运动活力城

    1.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与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发挥全民健身模范作用,按照省、市颁布的创建标准扎实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金华市本级争取创建成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婺城区、义乌市、浦江县等3个县(市、区)争取创建成为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设遍及城乡、惠及全民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提前谋划,稳步推进亚运场馆设施的赛后转化利用。扩大乡镇(街道)、社区(村)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地域范围,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优先建设山区、偏远乡村,以及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均衡、协调发展,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推进体育公园及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绿地、高架桥下低效用地等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2.8平米。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所涵盖的运动项目种类,建设省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体育公园(含体育设施进公园)2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20个、百姓健身房240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30个,县(市区)“一场两馆”覆盖率力争达到70%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村级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100个,大力推进多样化的户外运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推进步道建设,城市健身(登山)步道达到每万人2.2公里以上。持续落实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

    3.大力推广多样化的户外运动资源。引进和培育品牌赛事,丰富办赛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办赛,创办一批全民健身特色活动和品牌体育赛事。持续举办横店马拉松、义乌国际电子竞技大赛(IET)、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永康站)、中国·磐安中药寻宝越野公开赛等金华市十佳品牌赛事和金华市十大优秀赛事“双十”赛事,助推中国·金华龙舟邀请赛、金华山之巅·百公里越野挑战赛、体育舞蹈城市邀请赛、金华南山越野赛,义乌、兰溪、金东马拉松比赛等具有金华特色的赛事品牌入选省局品牌赛事名录库。创新体育赛事与活动举办思路,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云赛事”等赛事活动举办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办赛,促进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由城镇向乡村延伸,提升群众参与的便利性和影响力。持续组织校园足球联赛等竞赛活动,完善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赛事体系,提升青少年本土品牌赛事影响力。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赛事的承办工作。

    4.构建多层次、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新成立15个以上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使全市单项体育社团总数达到55个,力争获得5A级体育社会团体达8家,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实现县(市、区)“1+25”组织模式、乡镇(街道)“1+8”组织模式全覆盖。引导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健身团队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加强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促进体育组织实体化发展。积极探索推动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以奖代补、建立体育社团专项扶持发展资金等方式,推动体育协会组织开展办赛与技能培训,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5. 提升科学健身意识与科学锻炼水平。推动“体卫融合”,开展医务人员运动健身知识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科普知识交叉培训,将体育健身与健康教育知识相结合、体育指导员与健康指导员服务功能相融合。倡导和宣传“全民健身动起来”“运动要讲科学”健康理念,开展“科学健身、健康你我”科普宣传周,举办“科学健身、促进健康”健身讲座,推动科学健身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提升群众科学健身意识。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群众定期开展体质测定与运动风险评估,提供体育健身方案与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千人骨干团、各县(市、区)百人骨干团。每年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活动100场以上。加强非奥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建设与管理,开展非奥运动项目裁判员的注册,注册等级裁判达2000人以上。

    6.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故事。整合纸质媒介、电视网、互联网等媒介资源,打造全媒体的体育宣传平台,努力讲好健身文化故事。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日”专题活动,结合宣传主题,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全民健康的健身锻炼氛围。宣传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及活动,依托品牌体育赛事,融合自然及历史文化,深度挖掘赛事及活动的“红色文化”“八婺文化”等亮点,宣传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借助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百姓身边的“百佳社会体育指导员”“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草根健身达人”等一批健身典型。

    (二)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训练竞赛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快速发展、优秀选手不断涌现、竞赛成绩大幅提高、重大赛事引人关注”的训练竞赛先锋城

    1.优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确市、县(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推进市、县两级体校改革发展,加强对竞技体育发展理论、技战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和经验总结、把握规律、推广应用。加强赛事活动服务监管,完善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落实竞技体育配套奖励政策,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办赛积极性,提高竞技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

    2.改善训练竞赛基础条件。统筹利用现有高水平体育场馆和综合设施。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提高市、县两级体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配套完善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加快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完成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工作,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3.建设重点项目运动队。引导区域间竞技体育项目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鼓励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加快落后项目的发展进程。巩固扩大田径、篮球、足球、拳击、武术、跆拳道、柔道、攀岩、举重等优势项目,促进游泳、排球、空手道、击剑、乒乓球等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提高羽毛球、摔跤、网球等一般项目水平,逐步提升赛艇、皮划艇、棋类、小轮车、射击、自行车、射箭、艺术体操、蹦床技巧等新兴项目水平。探索水球、街舞和电动冲浪板项目省队市办,扩大争金夺牌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规模。做好重要国际国内赛事组队、备战和参赛工作,实现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综合成绩排名目标。实现奥运有选手、全运有排名、省运有金牌的目标。

    4.培育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和高中升学通道。加强学校体育人才的专业化培育,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人才进入学校任体育教师渠道。建立和完善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交流等制度。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5个,金牌教练工作室1个,培养优秀中青年教练21名,运动队科医保障团队1个,培养重点体育后备人才3190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裁判员队伍。体育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匠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多举并行的新局面。

    5.举办承办高水平重大赛事。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重大比赛承办任务。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将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办成“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盛会,将第十七届省运会办成环境最好、服务最佳、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特色省运、生态省运、精彩省运”。积极申办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提前谋划市运会,指导督促各区市县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6.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深化行业正风肃纪,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强对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综合治理力度,采取“零容忍”态度,严格执行反兴奋剂工作的“三严方针”。严格核查、严肃处理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与问题,形成公平、公正、公开、干净的竞技体育的发展生态,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创建品牌引领、多要素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结构合理、品牌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劲”的体育产业示范城

    1.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全力推动体育产业两个一批建设,即一批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一批省级运动休闲乡镇、运动休闲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企业、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完成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省体育运动休闲乡镇目标。

    2.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旅融合”,推进“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市级体育产业“双创”为抓手,持续引导特色项目建设,深度挖掘“体育+”特色村(居)内容,开展提升工程和示范带建设,不断创造体育特色,形成集聚效应,总结完善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培育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设立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创建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

    3.培育体育产业品牌。以户外运动为重点,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冰雪运动发展,扶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广登山、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持续开展金华市品牌体育赛事评选活动,浮动更新入库赛事。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培育10个以上的省级、20个市级品牌体育赛事。

    4.引导大众体育消费。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国家、省、市级体育产业创建工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市场。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省、市体育产业项目库,引导扶持更多体育企业获得资金补助,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名列全省前三位。培育一批体育培训公司、体育服务公司和体育赛事公司,中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入库数突破10000家,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保持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的目标。

    5.完成国家体育消费城市的创建。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重点,做大做强本地体育企业,引领体育产业全面升级发展。扶持和培养市场主体,对体育企业的审批提供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优化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面深化与省体育局、阿里体育的合作,建设“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汇接“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形成以“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化体育运动场所为条件,以健身人群为基础,以“运动卡币”为纽带,以入驻商户让利消费权益为支撑,促进体育消费,合力打造金华特色体育消费品牌。

    6.打造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品牌。大力发展体育会展行业,拉动消费,促进体育经济创新发展。通过举办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结合金华特色,培育打造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本地自主品牌,每年展览将达20000平方米,标准展位数量不少于350个,充分展示本市体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体育消费。

    (四)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改革思路清晰、改革举措扎实、改革绩效显著”的体育治理创新城

    1.形成多元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将体育改革发展作为同一目标下多方协作的公共事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持续互动、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的良性发展局面。努力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兜底职能,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弱势群体保障和安全生产保障等保障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激发社会和市场的内生动力,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治理走向善治。

    2.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社会化改革。推广篮球、足球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把运动项目的规划管理、赛事组织、行业标准制定与认定,以及相关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职能交由体育社会团体承担。具备条件的市、县级体育社会团体设立专职秘书长和组建经营实体,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运作能力。

    3.优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推进体育赛事活动“放管服”改革,实施分级管理,推进审批改革,提升指导服务水平。利用社会资源办体育,运用市场调节作用发展体育,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能力参与体育。在有效利用体育发展资金、扶持体育发展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完善准入、信息公开、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增加社会体育资源有效供给。面对专业化、多样化、高质量的体育发展需求,在合理增加政府社会体育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落实激励政策,拓展供给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投资、联营、合办、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体育市场,努力增加社会体育资源有效供给,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推进本地区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5. 推进体育事业智慧化服务。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助力体育工作转型升级。全面建立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智慧体育与体育新业态、新技术全领域应用。以“数字化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繁荣”为主要思路,推进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场景全覆盖,通过体育运动场所智慧化升级改造,力争全市运动场馆智能化覆盖率超过60%。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服务。推动训练竞赛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一体化管理应用,提升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依托“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激励全民健身,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联动国内互联网龙头力量,构建新型健身运动消费生态。

    6.厚植体育文化底蕴。总结金华体育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发挥以文聚力、以文化人的功能,夯实和扩大体育运动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开展群众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探索建立集收藏、学习、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平台与教育平台,记录金华体育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事件,发挥示范、引领、教育功能。宣传体育运动知识,推广体育运动经验,树立体育运动榜样,讲述体育运动故事。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评选活动,“体育明星”“运动达人”评选展示活动。开设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大讲堂》,开展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电视台转播、录播重大赛事与活动,综合类报刊开设体育专栏,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一网两微)宣传体育运动。城区、乡村主要公共场所的多媒体电子屏定期播放体育文化、体育资讯、体育赛事信息。以承办亚运、省运为契机,提升金华在体育改革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体育改革发展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谋划推进。市、县(区)人民政府成立体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机构。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作内容。

    (二)注重依法依规。坚持依法依规治体,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政府规章和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将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贯穿于体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三)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合的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县级政府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部门、社区、乡镇、团体、个人上下联动、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体育领域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共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

    (四)保障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体育改革发展经费投入,发挥政府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落实税收和场地优惠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体育事业的格局。

    (五)实施督导评估。市、县(区)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并将体育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年度总结和终期评估制度。强化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反馈运用,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逐步推进、如期完成。

    附件“十四五”时期金华市体育发展目标数据分解专栏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