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778260188A/2021-00627
体育
政府机关
报告
金华市体育局关于贯彻落实高水平建设体育 强省实施意见的报告
金华市体育局
金体专报〔2021〕15号
2021-08-18
主动公开

朗读
金华市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决策部署,根据祝伦根常委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6号)的批示精神,我局结合金华体育工作实际,对照“建成体育强市,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深入谋划、积极部署,就推进金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水平建设体育强省细化了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和具体方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按照全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之一的定位,将金华打造成为与“建设体育强市,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健身运动活力城”“训练竞赛先锋城”“体育产业示范城”“体育治理创新城”,成功塑造金华“体育新都市”。体育现代化县(市)创建卓有成效、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竞技体育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产业全面升级发展、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体育治理“五个走在前列”,体育发展赋能“大都市”“大花园”建设,交出金华体育发展的高分答卷。
——完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金华市本级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3个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更加完善,每万人全民健身组织数达到5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4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更加丰富,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3.5%。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含学生)达到94.5%以上,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5%以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立足全面提升与特色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全面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项目进一步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增长点得到充分挖掘,足、篮、排三大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持续发展。成功承办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将两项重大比赛办成体育的盛会。竞技运动水平有效提升,确保省运会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4位,金牌总数达到245枚以上,其他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争创优异成绩。市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各市、县(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建立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市、县两级体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
——树立高质量体育产业自主品牌,体育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两个一批建设取得成效,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3个以上。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11个以上,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5个,创建30个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建成30个“体育+”特色村(居)、10个“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政策机制保障更加有力,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打造智慧运动场所标杆,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造中国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力争进入全省前三位。体育服务业消费占体育产业总值60%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领先。
——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进一步确立“体育事业是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的共同事务”的理念,明确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责任、权力与义务,建立系列化的规则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选择承接的社会组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编入目录的社会组织。进一步优化结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大幅度增加体育资源供给,设立8个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项目。以篮球、足球协会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参与改革的各级体育协会超过12个。制定《基层体育组织培育管理办法》,促进草根体育组织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先进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健身活动遍布城乡、健身文化影响社会”的健身运动活力城
1.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与体育现代化县(市、区)。按照省、市颁布的创建标准扎实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金华市本级争取创建成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义乌市等4个县(市、区)争取创建成为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设遍及城乡、惠及全民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提前谋划,稳步推进亚运场馆设施的赛后转化利用。推进体育公园及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绿地、高架桥下低效用地等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米,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所涵盖的运动项目种类,建设省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2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个、百姓健身房240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30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500个,大力推进多样化的户外运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推进步道建设,达到城市健身(登山)步道每万人2.2公里以上。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功能。
3.构建多层次、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新成立15个以上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使全市单项体育社团总数达到55个,力争获得5A级体育社会团体达5家,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加强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协会)作用,促进体育组织向实体化发展。以体育社团组织引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积极探索、推动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以奖代补、建立体育社团专项扶持发展资金等方式,推动体育协会组织办赛与技能培训,激活体育社团活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二)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训练竞赛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快速发展、优秀选手不断涌现、竞赛成绩大幅提高、重大赛事引人关注”的训练竞赛先锋城
1.改善训练竞赛基础条件。统筹利用现有高水平体育场馆和综合设施。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提高市、县两级体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配套完善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加快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完成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工作,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2.建设重点项目运动队。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引导市内区域间竞技体育项目协调发展,鼓励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加快落后项目的发展进程。田径、篮球、足球、拳击、武术、跆拳道、柔道、攀岩、举重等优势项目巩固扩大,游泳、排球、空手道、击剑、乒乓球等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羽毛球、摔跤、网球等一般项目水平提高,赛艇、皮划艇、棋类、小轮车、射击、自行车、射箭、艺术体操、蹦床技巧等新兴项目有所表现。探索水球项目省队市办的模式,争金夺牌的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人数显著增多。做好重要国际国内赛事组队、备战和参赛工作,实现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综合成绩排名目标。实现奥运有选手,全运有排名,省运有金牌。
3.培育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建立和完善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交流等制度。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5个,金牌教练工作室1个,培养优秀中青年教练21名,运动队科医保障团队1个,培养重点体育后备人才3190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裁判员队伍。体育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匠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多举并行的新局面。
4.举办承办高水平重大赛事。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重大比赛承办任务。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将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办成“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盛会,将第十七届省运会办成环境最好、服务最佳、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特色省运、生态省运、精彩省运”。积极申办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提前谋划市运会,指导督促各区市县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三)创建品牌引领、多要素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结构合理、品牌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劲”的体育产业示范城
1.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以市级体育产业“双创”为抓手,持续引导特色项目建设,深度挖掘“体育+”特色村(居)内容,开展提升工程和示范带建设,真正总结完善一条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集聚效应,通过不断创造体育特色亮点擦亮金华体育的金字招牌。培育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设立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创建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
2.培育体育产业品牌。以户外运动为重点,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冰雪运动发展, 扶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广登山、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持续开展金华市品牌体育赛事评选活动,浮动更新入库赛事。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培育10个以上的省级、20个市级品牌体育赛事。
3.引导大众体育消费。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国家、省、市级体育产业创建工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市场。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省、市体育产业项目库,引导扶持更多体育企业获得资金补助,力争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名列全省前三位,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育一批体育培训公司、体育服务公司和体育赛事公司,丰富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消费占体育产业总值60%以上。中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入库数突破10000家,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目标。
4.完成国家体育消费城市的创建。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重点,做大做强本地体育企业,引领体育产业全面升级发展。扶持和培养市场主体,对体育企业的审批提供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优化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面深化与省体育局、阿里体育的合作,建设“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力争全市运动场馆智能化覆盖率超过60%,依托“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激励全民健身,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打造智慧运动场所标杆,促进体育消费,合力打造金华特色体育消费品牌。
5.打造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品牌。通过举办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结合金华特色,培育打造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本地自主品牌,每年展览将达20000平方米,标准展位数量不少于350个,充分展示本市体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带动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擦亮金华体育产业“金”字招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改革思路清晰、改革举措扎实、改革绩效显著”的体育治理创新城
1.形成多元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激发社会和市场的内生动力,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治理走向善治,努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2.推进体育组织实体化、社会化改革。推广篮球、足球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经验,逐步把运动项目的规划管理、赛事组织、行业标准制定与认定,以及相关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职能交由体育社会团体承担。具备条件的市、县级体育社会团体设立专职秘书长和组建经营实体,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运作能力。
3.促进体育事业跨部门、跨行业融合发展。把体育改革发展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谋划推进。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体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与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目标、基本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形成以工作目标为引领,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4.厚植体育文化底蕴。以承办亚运、省运为契机,总结金华体育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开展体育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体育明星”、“运动达人”等评选活动,开展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宣传体育运动,提升金华在体育改革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人民政府成立体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机构。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作内容。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
(二)注重依法依规。坚持依法依规治体,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政府规章和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将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贯穿于体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三)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合的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县级政府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部门、社区、乡镇、团体、个人上下联动、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体育领域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共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
(四)保障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体育改革发展经费投入,将体育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扶持资金的数量与规模,落实招投标、税收和场地优惠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体育事业的格局。
(五)实施督导评估。将体育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体育改革发展目标责任清单,实行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制度。强化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反馈运用,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逐步推进、如期完成。
附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实施
意见
金华市体育局
2021年8月18日
金华市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决策部署,根据祝伦根常委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6号)的批示精神,我局结合金华体育工作实际,对照“建成体育强市,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深入谋划、积极部署,就推进金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水平建设体育强省细化了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和具体方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按照全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之一的定位,将金华打造成为与“建设体育强市,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健身运动活力城”“训练竞赛先锋城”“体育产业示范城”“体育治理创新城”,成功塑造金华“体育新都市”。体育现代化县(市)创建卓有成效、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竞技体育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产业全面升级发展、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体育治理“五个走在前列”,体育发展赋能“大都市”“大花园”建设,交出金华体育发展的高分答卷。
——完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金华市本级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3个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更加完善,每万人全民健身组织数达到5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4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更加丰富,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3.5%。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含学生)达到94.5%以上,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5%以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立足全面提升与特色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全面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项目进一步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增长点得到充分挖掘,足、篮、排三大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持续发展。成功承办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将两项重大比赛办成体育的盛会。竞技运动水平有效提升,确保省运会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4位,金牌总数达到245枚以上,其他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争创优异成绩。市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各市、县(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建立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市、县两级体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
——树立高质量体育产业自主品牌,体育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两个一批建设取得成效,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3个以上。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11个以上,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5个,创建30个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建成30个“体育+”特色村(居)、10个“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政策机制保障更加有力,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打造智慧运动场所标杆,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造中国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力争进入全省前三位。体育服务业消费占体育产业总值60%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领先。
——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进一步确立“体育事业是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的共同事务”的理念,明确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责任、权力与义务,建立系列化的规则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选择承接的社会组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编入目录的社会组织。进一步优化结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大幅度增加体育资源供给,设立8个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项目。以篮球、足球协会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参与改革的各级体育协会超过12个。制定《基层体育组织培育管理办法》,促进草根体育组织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先进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健身活动遍布城乡、健身文化影响社会”的健身运动活力城
1.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与体育现代化县(市、区)。按照省、市颁布的创建标准扎实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金华市本级争取创建成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义乌市等4个县(市、区)争取创建成为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设遍及城乡、惠及全民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提前谋划,稳步推进亚运场馆设施的赛后转化利用。推进体育公园及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绿地、高架桥下低效用地等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米,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所涵盖的运动项目种类,建设省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2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个、百姓健身房240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30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500个,大力推进多样化的户外运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推进步道建设,达到城市健身(登山)步道每万人2.2公里以上。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功能。
3.构建多层次、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新成立15个以上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使全市单项体育社团总数达到55个,力争获得5A级体育社会团体达5家,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加强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协会)作用,促进体育组织向实体化发展。以体育社团组织引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积极探索、推动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以奖代补、建立体育社团专项扶持发展资金等方式,推动体育协会组织办赛与技能培训,激活体育社团活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二)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训练竞赛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快速发展、优秀选手不断涌现、竞赛成绩大幅提高、重大赛事引人关注”的训练竞赛先锋城
1.改善训练竞赛基础条件。统筹利用现有高水平体育场馆和综合设施。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提高市、县两级体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配套完善5个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加快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完成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工作,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2.建设重点项目运动队。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引导市内区域间竞技体育项目协调发展,鼓励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加快落后项目的发展进程。田径、篮球、足球、拳击、武术、跆拳道、柔道、攀岩、举重等优势项目巩固扩大,游泳、排球、空手道、击剑、乒乓球等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羽毛球、摔跤、网球等一般项目水平提高,赛艇、皮划艇、棋类、小轮车、射击、自行车、射箭、艺术体操、蹦床技巧等新兴项目有所表现。探索水球项目省队市办的模式,争金夺牌的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人数显著增多。做好重要国际国内赛事组队、备战和参赛工作,实现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综合成绩排名目标。实现奥运有选手,全运有排名,省运有金牌。
3.培育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建立和完善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交流等制度。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5个,金牌教练工作室1个,培养优秀中青年教练21名,运动队科医保障团队1个,培养重点体育后备人才3190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裁判员队伍。体育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匠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多举并行的新局面。
4.举办承办高水平重大赛事。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重大比赛承办任务。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将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足球、藤球比赛办成“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盛会,将第十七届省运会办成环境最好、服务最佳、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特色省运、生态省运、精彩省运”。积极申办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提前谋划市运会,指导督促各区市县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三)创建品牌引领、多要素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结构合理、品牌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劲”的体育产业示范城
1.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以市级体育产业“双创”为抓手,持续引导特色项目建设,深度挖掘“体育+”特色村(居)内容,开展提升工程和示范带建设,真正总结完善一条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集聚效应,通过不断创造体育特色亮点擦亮金华体育的金字招牌。培育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设立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提升工程单位,创建市级体育产业运动休闲示范基地。
2.培育体育产业品牌。以户外运动为重点,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冰雪运动发展, 扶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广登山、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持续开展金华市品牌体育赛事评选活动,浮动更新入库赛事。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培育10个以上的省级、20个市级品牌体育赛事。
3.引导大众体育消费。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国家、省、市级体育产业创建工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市场。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省、市体育产业项目库,引导扶持更多体育企业获得资金补助,力争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名列全省前三位,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育一批体育培训公司、体育服务公司和体育赛事公司,丰富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消费占体育产业总值60%以上。中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入库数突破10000家,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目标。
4.完成国家体育消费城市的创建。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重点,做大做强本地体育企业,引领体育产业全面升级发展。扶持和培养市场主体,对体育企业的审批提供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优化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面深化与省体育局、阿里体育的合作,建设“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力争全市运动场馆智能化覆盖率超过60%,依托“金华运动银行”服务平台激励全民健身,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打造智慧运动场所标杆,促进体育消费,合力打造金华特色体育消费品牌。
5.打造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品牌。通过举办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结合金华特色,培育打造金华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本地自主品牌,每年展览将达20000平方米,标准展位数量不少于350个,充分展示本市体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带动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擦亮金华体育产业“金”字招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体育治理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改革思路清晰、改革举措扎实、改革绩效显著”的体育治理创新城
1.形成多元参与、共荣共享的治理格局。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激发社会和市场的内生动力,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治理走向善治,努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2.推进体育组织实体化、社会化改革。推广篮球、足球协会实体化、社会化改革经验,逐步把运动项目的规划管理、赛事组织、行业标准制定与认定,以及相关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职能交由体育社会团体承担。具备条件的市、县级体育社会团体设立专职秘书长和组建经营实体,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运作能力。
3.促进体育事业跨部门、跨行业融合发展。把体育改革发展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谋划推进。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体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与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目标、基本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形成以工作目标为引领,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4.厚植体育文化底蕴。以承办亚运、省运为契机,总结金华体育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开展体育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体育明星”、“运动达人”等评选活动,开展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宣传体育运动,提升金华在体育改革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人民政府成立体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机构。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作内容。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
(二)注重依法依规。坚持依法依规治体,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政府规章和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将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贯穿于体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三)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合的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县级政府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部门、社区、乡镇、团体、个人上下联动、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体育领域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共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
(四)保障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体育改革发展经费投入,将体育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扶持资金的数量与规模,落实招投标、税收和场地优惠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体育事业的格局。
(五)实施督导评估。将体育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体育改革发展目标责任清单,实行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制度。强化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反馈运用,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逐步推进、如期完成。
金华市体育局
2021年8月18日